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kuò)大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這樣的滑坡和動搖,,往往是從小事開始的,。習(xí)近平同志還曾以“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堤潰蟻穴,,氣泄針芒”,、“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提出過同樣峻切的警思。現(xiàn)實中,,少數(shù)干部總以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節(jié)”上疏于防范,認(rèn)為吃幾頓飯,、喝幾瓶酒,、收點(diǎn)小東西無傷大雅,,其結(jié)果往往是“小節(jié)不慎,大節(jié)難?!?,最終鑄成大錯、悔之晚矣,。所以習(xí)近平同志不斷強(qiáng)調(diào),,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里,。干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dú)、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
■ 原典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
■ 釋義
張伯行(1652—1725年),,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他清廉剛直,從不收受禮物,,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被康熙譽(yù)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于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那些送禮者見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討沒趣,便悄然離開,。這篇檄文也不脛而走,,廣為傳誦,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
這篇《禁止饋送檄》,,全文僅56字,共用了8個“一”字,,申述了關(guān)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jié)、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耙唤z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jié),;“一厘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這體現(xiàn)了廉潔奉公的做人原則與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