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一貫重視理論工作,,強調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理論一旦脫離了實踐,,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實踐如果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也容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理論對規(guī)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fā)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zhàn),,開展的新探索、新實踐和新課題,,都離不開理論的指導和引領,。為此,我們開辟《理論》版,,刊登相關理論研究,、專家觀點、學術成果等,,旨在搭建交流平臺,、架起溝通橋梁,碰撞思想,、交流互鑒,,為推動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凝聚智慧、匯聚力量,,增進共識,、形成合力。
我們的城市是中華文明的價值表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文化遺產,。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
在現今城鎮(zhèn)化進程中,,我們一方面要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要發(fā)掘和利用,;一方面要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要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任務,。
在城市規(guī)劃和城市建設中,、在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中,怎樣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又不斷與時俱進有所創(chuàng)新呢,?作為一名執(zhí)業(yè)建筑師,,通過多年來的實踐,我有三點體會:一是“理解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二是“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顯城市特色”,;三是“和而不同、唱和相應”,。
理解環(huán)境 保護環(huán)境 創(chuàng)造環(huán)境
我想通過兩片區(qū)的項目實踐來談,。一是華清池景區(qū),一是以大雁塔為中心的曲江新區(qū),。
1.華清池景區(qū)
華清池景區(qū)是以唐華清宮遺址為主體的旅游區(qū),,南依驪山,北對臨潼城區(qū),。在這個區(qū)域中,,我做了三個項目:華清池大門、御湯遺址博物館,、華清宮文化廣場,。
1972年,臨潼華清池已成國內外游人關注的熱點,,我奉命承擔華清池大門設計任務,。盡管當時我國批判復古主義的浪潮還未平息,我斗膽提出建筑的風格形式要和它的功能與文化背景相統一,。華清池因唐代歷史文化而知名,,大門應該反映唐華清宮的歷史特色,。盡管當時我對唐代建筑認識十分粗淺,還是拿出了一個唐風大門的設計,。建成后博得各方好評,,這對一個年輕建筑師就是莫大的鼓勵。
很多外國人到華清池參觀,,一定要看楊貴妃的浴池,,當時那是個窄小的水磨石池子。有關領導就讓我重新設計一個上檔次的浴池,。其實這個設計就是講一個故事,,但我想盡量做到有理有據。于是,,我拜訪了當時陜西省最有名的歷史學家和碑林博物館館長,,向他們請教。有文字材料介紹,,楊貴妃的浴池是海棠花形的,,呈四個花瓣兒狀,石造,。我按此設計了一個堂皇的浴池。開工后,,地下挖出唐代華清宮的很多溫泉管道,,繼而發(fā)掘出了唐太宗的星辰湯、唐玄宗的蓮花湯,、楊貴妃的海棠湯,,工程就停了。之前講故事的工程必須讓位于真正的文物古跡保護工程,。隨著這片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始征集保護方案。起先收到的是大跨度空間建筑覆蓋遺址的保護方案,,由于造價需1500萬元,,臨潼有困難。政府找我再出一個方案,,最終得以采納,。唐華清宮御湯遺址緊鄰驪山山麓。遺址地形顯示出唐華清宮地面標高比現代華清池景區(qū)地面低2米左右,。這是由于驪山的滑坡和歷代建筑垃圾等形成了高差,。我著意保留這個高差,以反映歷史的變遷,。另一方面,,我尊重遺址顯示出的“一房一池”的布局。依據柱礎石遺址推算,大體控制了這些建筑的尺度和體型,,這樣就自然形成了高低錯落的一組唐風建筑群落,。總投資僅300萬元,,三個月內竣工開館,,成為華清池景區(qū)內一處熱門景點。
時隔30年,,我們又承擔了華清宮和臨潼城市之間12公頃楔形地塊的規(guī)劃設計,。按城市規(guī)劃,這里應是修復生態(tài)的綠地,;按文物保護規(guī)劃,,要保護唐代昭應縣城遺址(唐朝皇帝在華清宮居住時,其隨從政府機構辦公和服務設施所在地),;按投資人要求,,必須有合理的經濟回報。為了滿足多方要求,,我們在總體布局上組織了“由一分三”的軸線系統,,在城市和華清宮之間形成有機的聯系,設計了一組以文學名著《長恨歌》為主題的廣場群,,并結合地形實現了昭應縣城的城垟遺址保護,,又通過地下空間開發(fā)提供出8萬平方米經營性空間,在其上覆土3米營建起成片的公園綠地,。這片具有歷史文化和生態(tài)特色的文商旅綜合體,,不僅提升了環(huán)境質量,現在也成為臨潼市民熱愛的休閑娛樂場所,。
2.以大雁塔為中心的曲江新區(qū)
在唐代這是一片名勝聚集,、風景優(yōu)美、人文薈萃之地,。西安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確定其為唐風貌區(qū),。我做的項目包括三唐工程(賓館、歌舞餐廳,、藝術陳列館),、慈恩寺規(guī)劃、玄奘紀念院,、玄奘廣場,、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上世紀80年代初,,由三井不動產株式會社與西安園林局合作的大雁塔風景區(qū)“三唐工程”得到批準,。按照當時的慣例,外資項目都由境外建筑師設計,,但日方拿出的方案比較一般,。主持建設的領導對我說:“張錦秋,你拿個方案看看,?!庇谑俏覍Υ榷魉碌臍v史和遺址發(fā)掘情況進行了了解,并遵循城市規(guī)劃對這一地段的控制性要求,,作了一個對大雁塔起烘托作用的園林化唐風組群方案,。這一方案不僅立即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同意,三井不動產株式會社的領導也很欣賞,。1986年完成設計,,1988年竣工,成為大雁塔風景區(qū)的定音之作,?!叭乒こ獭敝械奶迫A賓館已被列入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慈恩寺是唐代皇家寺院,,玄奘法師西域取經回來在此住持,,建塔藏經,名噪于史,。但是上世紀寺內僅存唐塔本體和少量清末民初的建筑,,環(huán)境與設施簡陋。1993年,,我接受委托完成了慈恩寺整修規(guī)劃,。我們提出了西部新建僧人生活區(qū),、東部完善接待服務設施,、大雁塔北部新建玄奘紀念院的方案,形成中軸為主三路并進的規(guī)劃格局,,并大力優(yōu)化提升了寺廟園林環(huán)境,。1995年,相繼完成塔北的玄奘紀念院設計,,取材于敦煌壁畫,,采用了國內已無實例存在的橫列三院式,與大雁塔相呼應,,收到很好的效果,。20世紀末,設計了以玄奘法師銅像為中心的寺前廣場,。2001年建成后,,境外媒體驚嘆西安城市公共空間出現了宗教人物雕像,,足見大陸之改革開放。雕塑,、佛塔,、紀念院三位一體,成為西安一處新地標,。
大唐芙蓉園不是在唐代芙蓉園遺址上的重建,。大家都看過唐長安歷史地圖,在四方城的東南角,,城墻有個缺口,,那里有個跨越城墻內外的水系,就是曲江池,。自古以來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使之成為歷代皇家園林優(yōu)選之地,。唐代達到鼎盛,城墻以內的北池是百姓踏青郊游的自在之地,;在城墻以外的南池建了皇家園林芙蓉園,,這片游覽勝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吟詩和佳話。由于歷史的滌蕩,,距大雁塔僅500米之遙的北池僅存一片凹地,,在暴雨季節(jié)就變成積水的澇池。至本世紀,,為發(fā)展旅游業(yè),,對這片土地曾經做過很多規(guī)劃,比如周秦漢唐風景園,、民族風情園,、迪斯尼游樂園等。2004年,,我們提出的規(guī)劃是一個以唐文化為內涵,、以古典皇家園林格局為載體,因借曲江山水,、演繹盛唐名園,,服務于當代的大型文化主題公園。這個方案得到了政府的批準,。2006年建成后得到國內外好評,,成為陜西省、西安市重大文化活動的舉辦地,。人們深感,,進入大唐芙蓉園有“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的意趣,。
大唐芙蓉園引來了市民的呼聲,,希望能為百姓提供一處免費休閑、24小時開放的景區(qū),。2007年,,我承擔了大唐芙蓉園以南的曲江池遺址公園的規(guī)劃設計任務。根據文物部門勘探,,此處已沒有唐代芙蓉園的遺跡,,但曲江南池水岸遺址還有跡可尋。我們根據文物部門的發(fā)掘資料確定了水體的范圍與形態(tài),,規(guī)劃設計了一個與大唐芙蓉園截然不同的景區(qū),。全園以生態(tài)修復為主,布局隨形就勢,、不拘一格,。為滿足經營管理方的要求,在占地59.5公頃的園區(qū)內,,布置了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茶樓,、酒館等2萬平方米。大小建筑全部采用民間作法和色彩,。請疊石專家利用地形作出“江灘跌水”的景觀效果,。全園一派自然風光,建成后深受市民歡迎,。公式
曲江池遺址公園中的“江灘跌水”
在以華清池為中心和以大雁塔為中心這兩片土地上歷年來的規(guī)劃設計實踐中,,我深感,理解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三者是一個整體。理解是前提,,保護是根本,,創(chuàng)造是目標。擺正了這些關系就能真正做到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只有理解深刻,、保護恰當,,所做的設計才不會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創(chuàng)造才具有生命力,。
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彰顯城市特色
許多城市都在探討建筑特色從哪里來?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認為建筑特色應來自:城市(地域)文化——城市與建筑,;項目內涵——內容與形式,;時代審美——傳統與現代。我僅就城市與建筑談一點體會,。通過陜西歷史博物館,、延安革命紀念館兩個實例,說明城市文化和建筑的關系,,以及建筑建成以后,,其建筑文化對城市的影響。
1.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周恩來總理生前提出的建設任務,,是文革后我國首先啟動建設的第一座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是國家第七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當時,,國家計委下達的設計任務書明確要求:“陜西歷史博物館應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和地方特色,,并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合理的功能,、現代化的設施,,通過搜集國內外博物館資料和實地考查,我們做到了心中有底,。但是關于“象征”的要求,,成了創(chuàng)作攻堅的難點。陜西省會西安是13個王朝建都之地,,而所有宮殿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和國內外咨詢專家都認為以宮殿形象作為“象征”最為合適,。在布局上,,我們經歷了“以意造象,超以象外”的過程,,提出了“中軸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布局方案,。由于唐代是陜西悠久歷史中最輝煌的時期,盛唐的博大,、輝煌,、蓬勃向上的歷史風貌和我們今天的時代精神一脈相通,因此我們賦予這組現代化的博物館建筑以濃郁的唐風,。但我們摒棄了古代宮殿的肅穆,,而使其園林化,組成豐富的庭園空間,,并采用了黑,、白,、灰的素雅格調。陜西歷史博物館落成后不負眾望,,成為象征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地標,,被列入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2.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城市以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為核心向三條川道延伸發(fā)展。展現中國共產黨革命奮斗歷程的延安革命紀念館基地坐落在西北川中部的王家坪,,與西面的棗園,、楊家?guī)X都是重要革命舊址保護區(qū)?;乇晨口w家峁,,面臨延河。我們決定利用山水格局營造紀念氛圍,。以現有斜跨延河的彩虹橋軸線為軸,,自南而北布置了紀念廣場、紀念館,、紀念園區(qū)三大部分,。由彩虹橋、紀念館大門,、紀念廣場,、旱噴水池、毛主席雕像,、紀念館主入口,、序廳、紀念園景點,、趙家峁松柏林構成紀念性空間體系的脊梁,。考慮到紀念館周邊城鎮(zhèn)化發(fā)展已經高樓林立,,僅3層高的紀念館形象很難突出,,決定將紀念館設計為222米長的“ㄇ”形,以其橫向超常的向量體現出的張力和呈圍合態(tài)勢的控制力,,奠定了紀念館在西北川乃至延安市區(qū)中創(chuàng)造紀念性,、標志性的基礎。延安歷史悠久,,這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各山石壁上有各種年代的磨崖石刻,。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鎮(zhèn)守這處邊關時就寫有:“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我們設計的是革命紀念館,,不是要傳承這一文脈,,而是要彰顯紅色文化脈絡。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延安上自中共中央領導,,下至各級干部、軍民百姓都以窯洞為家,,窯洞具有革命精神的象征意義,。我們在建筑室內外均以窯洞為母題,并從戰(zhàn)爭時期延安建設的一些優(yōu)秀公共建筑中吸取了特色元素,。紀念館于2009年竣工,,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工程。公式
延安革命紀念館窯洞紀念墻
從上面兩個實例,,陜西歷史博物館之于西安,,延安革命紀念館之于延安,可以看到:城市文化孕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彰顯城市特色,。不同的建筑文化本應來源于不同的城市文化。城市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表征,,因為城市能實現人類文化的積累和進化,。一個城市的優(yōu)秀建筑應該以其特色匯入這個城市文化積累和進化的長河。
和而不同 唱和相應
我國傳統建筑文化,,其精髓在于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中國歷史上的城鎮(zhèn)無不呈現著中國建筑文化特有的和諧之美,。當代城市建筑體現了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的匯合。當代城市藝術的最大特點是體現多元性和多層次的綜合美,。因此,,現代城市尤其要強調和諧。特別在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時期,,怎樣保證城市的和諧性呢,?我認為,在作好城市規(guī)劃的基礎上就有賴于和諧建筑,。和諧建筑本身應與城市和諧,,與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諧,并進而促進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城市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建筑有這么大的能力嗎?有,,我舉兩個例子,。
1.黃帝陵祭祀大殿
由于黃帝對中國古代文明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歷朝歷代都對這位人文始祖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原有舉行祭祀活動的軒轅廟已不適應新時期規(guī)模宏大的祭祀要求,。2002年,我們接到了軒轅廟區(qū)的修整和新建祭祀大殿的設計任務,。為此項工程,,全國政協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組成了以原建設部副部長周干峙、吳良鏞院士,、傅熹年院士為主體的6人專家組,,在工作每個階段進行指導把關。根據黃帝陵總體規(guī)劃,,新建工程定位在原軒轅廟以北,,沿原廟址中軸線延伸到橋山支脈鳳凰山麓,占地3.64公頃,。為了創(chuàng)造出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氛圍,,突出炎黃子孫精神故鄉(xiāng)圣地感,規(guī)劃設計從宏觀上處理好與群山環(huán)抱,、沮水繚繞大環(huán)境的關系,。格局上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風格上與祖國建筑傳統一脈相承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其特點可概括為“山川形勝,、一脈相承、天圓地方,、大象無形”,。設計將輔助設施均置于地下,1萬平方米的祭祀廣場設計得高于周邊環(huán)境4米,,在廣場上可以環(huán)眺群山,。廣場北端設總高6米的3層高臺,正方形祭祀大殿在臺上居中而置,。大殿形似石造,,建筑造型似漢又古于漢,,多所提煉,簡潔,、樸拙,。 室內空間無柱,四周沒有門窗,,八面來風,,吐納山川,。屋頂開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陽光雨露、藍天白云映照著殿中黃帝石碑,,置身其間圣地感油然而生,。2004年清明節(jié)前竣工,實現了設計的初衷,,收到預期的效果,。2009年榮獲全國優(yōu)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
2.天人長安塔
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西安舉行,。這次博覽會的主題是“天人長安,,創(chuàng)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榮幸地承接了園中四大主體建筑之一的天人長安塔的設計任務,。我認為這所塔應具有文化標志性的主題,,既要體現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又要具有明顯的長安地域特色,;作為大型國際博覽園的主建筑,,還應充分反映當今的時代特色和審美情趣。從史料得知長安城歷史上最高的塔總高97米,。唐代詩人登塔題詩:“高閣逼諸天,,登臨近日邊”,“檻外低泰嶺,、窗中小渭川”,,“開襟坐霄漢,揮手拂云煙”,。1000多年前登塔者與自然融合,、與霄漢云煙的親近給了我們創(chuàng)作靈感。我們追求遠觀塔勢,、近賞細形,,決定選用唐風方塔的造型,具有長安的標識性,。當時很多人建議,,可不可以按照廣州的“小蠻腰”將塔扭一扭,?被我拒絕了,扭一扭就不是長安了,。為追求時代感,,采用了現代鋼結構,屋面,、挑檐,、外墻一律采用超白玻璃,外露結構構件和檐下處理構件都采用沙光不銹鋼表皮,,使天人長安塔具有輕盈,、閃亮、透明的“水晶塔”風韻,,在陽光照耀下呈現出一種現代工藝美,。塔心筒四壁是一整幅巨型油畫,畫上蔥郁的菩提樹林穿樓而上直到頂層,,以象征圣潔,、和平、永恒,。各層外圍選用無框落地玻璃幕墻,,使人在塔中視野開闊,全園景色盡收眼底,,行走在高層的平座欄桿內更有飄然拂云煙的意境,。2017年獲得全國優(yōu)秀勘察設計建筑工程類一等獎。開園之后,,人們驚嘆天人長安塔竟然與另外3個外國建筑師設計的完全現代風格的主體建筑能融為一體,。我想這就是和諧建筑所應收到的效果。
早在1961年梁思成先生就指出,,“由于每一座個別的建筑都是構成一個城市的一個‘細胞’,,它本身也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必然有它的左鄰右舍,,還有它的自然環(huán)境或者園林綠化,。因此,個別建筑的藝術問題也是不能脫離了它的環(huán)境而孤立起來單獨考慮的,?!蔽艺J為,和諧建筑是一種追求,,“和而不同”和“唱和相應”是這一思想的兩個層面,。“和而不同”是在城市總體上的戰(zhàn)略,,“唱和相應”則是在戰(zhàn)術層面的操作,。只有和而不同,、唱和相應,建筑師的創(chuàng)作才能為城市的健康發(fā)展作出積極的貢獻,。這是我要講的第三個觀點,。